2012年5月1日

若治療師比病人更焦慮時,治療師就成了病人,而病人則成為治療師。

轉PO‎王老師 文字溝通

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Irvin D.Yalom)引用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的著名比喻,把心理治療描述成兩個人討論私人的問題,只是其中一個人比較焦慮罷了。如果治療師比病人更焦慮的時候,治療師就成了病人,而病人則成為治療師。

文字溝通也是兩個人討論私人的問題,只是其中一個人比較焦慮罷了。

問題在於誰比較焦慮?如果孩子比父母師長焦慮,溫柔、信任、堅持、時間能解決。如果父母師長比孩子更焦慮的時候,溝通就成了壓力,壓力降低溝通質量,或者從未開啟。

什麼原因讓父母師長焦慮不已?擔心孩子沒學過注音符號、擔心只能回答封閉性問題、擔心左右孩子的表達、擔心別人不相信、擔心再度希望落空、擔心被人嘲笑痴心妄想、擔心看不懂注音符號、擔心趕不上孩子的速度、擔心孩子沒有別人的好文采、擔心孩子只和特定人溝通、擔心自己耽誤孩子太多年、擔心無法招架孩子的心情、擔心發現孩子什麼都知道、擔心被孩子埋怨、擔心知道孩子生活悲慘......

如果溝通時大人比孩子更焦慮的時候,大人就成了孩子,孩子則是被給予希望又落空。

臉書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

推薦閱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