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日

從《為什麼孩子不說話?》看到選擇性緘默症,和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的沉默焦慮重疊

兒子踏進身心科的第一個診斷是選擇性緘默。兒子從小就小學二年級因為受到學校突發事件,突如其來的身心壓力,開始在學校診間都不說話長達數個月,而讓當時出現選擇性緘默的診斷。是寡言少語的小孩,但

引述維基百科的資料《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把選擇性緘默症描述為兒童的罕見心理失調。患有這症的兒童和成人能正常說話和理解語言,但在某些社交場合卻無法說話。他們其他行為和學習能力都正常,儘管他們會不願意參與團體活動。

這就像是極端的害羞。但是症狀的保持和程度,顯然與害羞相異,譬如一個小孩在學校裡完全靜默,在家中卻能自由說話
,不過如有陌生人在場可能又令小孩靜默。

選擇性緘默症常會誤診為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候群,尤其若在心理學家面前表現得特別退縮。很不幸的,這可能令治療方法錯誤。
兒子從小學二年級到後來五年級,在特教老師的觀察下,看到他的溝通困難和固執,做了很多紀錄,然後改判高功能自閉確診而持輕度自閉手冊。

閱讀這本《為什麼孩子不說話?》時,我看到不少社交退縮的過程陪伴和療育,很值得我們一般人參考,這裡面的事件方法都可以做為畏懼上學者參考。
引述《為什麼孩子不說話?:選擇性緘默症,一種選擇不了的沉默焦慮》書中幾個不同的例子,P.151

許多選擇性緘默成人是所謂的「尼特族」。就是沒有去上班上學或是受訓他們完全依賴父母,很多人都足不出戶。除了選擇性緘默之外他們還有憂鬱症、焦慮症、廣場恐懼症。年輕的選擇性緘默成人,在求職櫃檯前無法說話由父母代言,這樣的表現當然很不討喜。



同樣的要唸到高學歷對他們的情緒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即使他們勉強進了 成人教育環境,也可能遇到束手無策的老師,給不了他們任何幫助 。 有位選擇性緘默的年輕女性被趕出 花藝班級, 原因竟然是因為它「干擾上課」, 因為他不說話所以老師不知道要如何處理。

作者從十八九歲到20出頭,念大學的時候覺得自己受困於無法克服的心理問題和說話規則。他沒有辦法和別人討論自己的緘默,所以沒辦法向外求助。原因很諷刺 「緘默」是他深藏心中的秘密( 但他的緘默卻是再明顯不過了)。 他被日常說話的規則撕裂和捆綁,能不能讓緘默者說話 端賴情緒記憶是否把事件詮釋為具有威脅性。事件是否累積對後續影響甚巨。

作者在23歲時隻身住在離家100英里外的公寓,幾乎不曾和任何人說話,只是走進超市買食物也會讓他變得失去理智。 因為立即的壓力讓他的頭和身體都疼痛,他感受到每一道門,每扇窗戶和每個生命機會都關閉了。世界像是一個不友善的荒涼之地,沒有容身之處。每一個平凡的願望,都遙不可及。



39歲的克莉絲汀娜從小就有選擇性緘默症。小時候狀況很嚴重,在家裡可以跟家人高談闊論,但是一遇到陌生人就變得完全兼麼嘴巴彷彿黏住了發不出任何聲音身體也動彈不得。即使心裡清楚該說些什麼,可是卻連想也不敢想去把它說出來。而且有時候他甚至受不了聽見自己的聲音。

整個求學過程中他只有一個朋友,當別人 沒聽到時他才能夠跟這個朋友說話,所以下課的時候他總是自己一個人。甚至上課的時候想要上廁所,他也沒有辦法告訴老師 。如果有人傷害他,他也沒有辦法說出發生了什麼事。

書中敘述溫蒂的故事在亞斯柏格成人的愛情故事中很常見。她認為她的丈夫來自不同的國度,所以他不清楚一般英國女孩行為舉止 所以不了解溫蒂跟別人比較相當特別。我們對「外國人」會跟「本國人」有極大的生活差異,所以能包容,能互相體諒。如果「一般人」和「特別的人」也能夠包容差異,衝突霸凌等事件會減少很多。

對受診亞斯伯格症和選擇性緘默症的金伯利而言,社交恐懼症是害怕和別人互動讓人焦慮到,對所有的事物都提高警覺。廣場恐懼症是對於擁擠的地方或公共場所感到非理性的害怕。金柏莉在成年前並沒有改善緘默。但她的例子很特別,因為這是個越挫越勇的故事,因為孩子有難她開口求救,先生病重也為他開口,這段從緘默困難到把緘默當優勢的過程很值得學習參考。

博客來介紹《為什麼孩子不說話?:選擇性緘默症,一種選擇不了的沉默焦慮》這本書的Page內容連載長達6頁。很值得一讀。歡迎進入選擇性緘默的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