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5日

花媽訪問曲智鑛特教老師,談實驗教育的各種型態及現況

實驗教育四個字可以把它歸納成兩個面向 ,一個叫做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 ,另一個面像叫做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

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 包含兩種類型, 一個是公辦公營, 一個是公辦民營。公辦公營包括台北市幾個知名的學校像是芳和國中、和平實小公辦民營的實驗學校,會有原本的公立學校跟民間團體 ,包括基金會和協會合作共同來創辦學校的做法比較知名的是KAIST在台東花蓮甚至雲林都有分校。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跟共學、 自學比較相關。 這部分包括個人自學,由家長自己寫自學計畫,帶孩子做個人自學。另外一種叫做團體學習,是透過幾個家長組成一個小團體共聘老師,來教自己的孩子用團體方式自學。第三種就是類似台北市無界塾實驗教學這一種 機構式自學 。 這個會比較接近 學校型態的,學生人數 可以超過300人以上。



所以其實如果講實驗教育從法規上或現行的形態上可以分成5種類型包括公辦公營、公辦民營、個人自學、團體自學、跟結構自學。

父母會選擇學校,讓孩子符合特質特性讓孩子能夠發展得更好。所謂特質特性是指某些學校很強調升學跟考試,有些家長認為說升學考試不應該是學習過程中的主軸,所以希望轉換環境。

可是在第一線最常看見的是,有一部分孩子,在目前的學校裡面適應的不夠好,有的是學習表現有的是人際關係

大環境裡面升學和制度,家長覺得學習狀態好像不是他自己想要的,實驗教育法通過後有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蒙特梭利、華德福或者是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團體,專門做木工、學音樂、學影視相關專業的學習團體,在辦學發展上,家長會認為在不同教育哲學的程度上,可以去做選擇跟轉換。



家長要具備什麼思考,來選擇使用實驗教育的方式? 有部分家長在選擇時並沒有仔細的思考, 家長對於所選擇的機構或團體的教育理念,教育哲學,教育目標甚至方法想得都不夠,其實這要想得更遠 。家長要考慮這一個階段完成後還有沒有下一個階段的選擇。


過去會遇到家長有些逃避原本的學校環境, 家長做的理想上的選擇,但並不是有真的了解他所選的學校的辦學理念 , 有些家長並沒有做好準備。

如果是非學校型態的教育 ,個人自學家長就要有能力陪伴孩子,去撰寫 自學計畫申請書, 不管是在陪伴或資源的整合上,都非常考驗家長的時間跟金錢。

家長對新環境的理解,對未來的想像跟規劃,要有很實際的考量 還要有足夠的金錢,足夠的整合資源。實驗學校比一般公立學校每年要多支出大約10到15萬以上的費用。

實驗教育跟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關係是很密切的目前不管哪一種型態的實驗教育學校,都有門高比例的特殊教育需求學生存在。 最多的是學習障礙 、還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跟自閉症特質的學生。

學校型態的基本上不可能拒收特殊生, 如果是個人自學,會有爸爸媽媽帶就不太有拒收的問題。 如果是團體自學或者是機構自學,篩選還是會存在。不同的教育理念,學校的實驗教育裡面會做篩選。


篩選有兩個重要目的,一個是辦學者和辦學的老師,希望找到比較符合辦學團體精神的學生參與。第二個篩選就是很直接的對於特教生會有篩選, 這樣的篩選某程度是必要的因為老師要準備好,孩子也要準備好,不然老師沒有準備好。會很快就把精力消耗掉了。

如果孩子沒有被篩選掉,那麼實驗教育學校會有一些機制來輔導這群孩子。 無界塾已經在做的,在開學的時候老師們都要特教知能研習, 也會針對不同的學生的需求去做實際的調整, 還有每一個專任老師大概都會分配到7個左右的個案,有點像是體制內特教老師的個管,但是我們是每個孩子都有個管老師。我們在跟學生的關係上對他的了解,還有對學習成果或評量上面的安排跟調整,每個學期我們都會做討論。

大部分的實驗學校對特殊教育資源算是貧乏,但是我們有對實驗教育學校提供資源跟做個案討論,做一些輔導資源的建置。

特教生涵蓋資賦優異和身心障礙的學生,進去實驗教育以後特教生的身份不會消失,但是轉銜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下,確保還是特教生的身份是否存在。因為有資源可以取得所以特教生的身份要保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