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7日

了解孩子屬於哪一類型的資優?資優不表示每科的表現都亮眼~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授權

「明成是資優生?不會吧,他數學才考70分耶!如果這樣都叫資優生,那我們全班不都是高級資優生了。」阿才刻意把音量放大。「資優生不是常常都拿第一名嗎?」小旭酸溜溜地拉高尾音。

「我也很懷疑。照理說,資優生的成績不是應該很好嗎?難道也會有遜咖?」阿才邊說,眼光邊轉向明成。小旭也配合地應聲:「說不定資優生也有分等級喔!」
照片取自網路

阿才笑著說:「小旭,你講話不要那麼酸嘛。人家可是有身分的資優生,經過認證的!」「認證?是GMP?還是CAS?」小旭故意表現出一副無知的模樣。


阿才和小旭就這麼你一言、我一語地對明成冷嘲熱諷。明成眉頭深鎖著,雙手不時搓揉著衣角,周圍的氣氛讓他感到窒息難耐。這就是資優生的成績嗎?不只同學們有這個疑問,也令他的父母和老師跌破眼鏡,不禁懷疑:「這孩子真有那麼資優嗎?」攤開心理評量的結果,明成的智力與一般同齡孩子相較,的確是符合資優生的標準,也順利通過鑑定,進了國小資優資源班。
照片取自網路

讓父母、老師和同學納悶的是,為什麼他在班上卻成績平平?一點也不像資優生啊!明成的成績表現一點也不亮眼,撼動著大家對於「資優」的既有認知與看法。

「他明明很聰明,怎麼會考成這樣?」這是明成最不喜歡聽見的一句話,尤其是說話者狐疑的眼神,透露出一種「不以為然」。

「資優生就一定會有好成績!」這種理所當然的迷思,對於明成脆弱的自尊更帶來了強大殺傷力,「內傷」愈深,愈不容易被旁人察覺。

「資優」,多麼令人欣羨的身分。有多少父母期待這道光環能夠眷顧自己的小孩,彷彿資優代表著一種保證:成績好,未來升學沒煩惱!

不好意思,事實卻常常不像你所想的那樣。

資優生教養的「心」解答

誰說資優生就一定有好成績?身為三個小孩的父親,我能理解,我們做父母的很容易催眠自己,任憑自己的想像構築出孩子璀璨的未來,那個畫面非常令人陶醉。

但是,誰說資優生就一定有好成績?很抱歉,沒有人可以給你履約保證。當你深信資優就等於擁有好成績,這樣的信念,只會轉化為更多不實的期待與要求,強加在小孩身上。

讓一切回歸現實吧!讓我們好好地重新認識眼前這資賦優異的孩子。他需要合理的對待。
照片取自https://goo.gl/W3Ui0V
了解孩子屬於哪一類型的資優

資賦優異的異質性其實很大,每一種類型的孩子,特質都不一樣,有各自擅長的風格與特色。家長當然有必要搞清楚自己的孩子屬於哪一個類別,這是了解孩子的最基本要求。然而,不見得所有家長都能掌握狀況。

一般來說,資優的分類有這六種(參見《特殊教育法》第四條):
一、一般智能資賦優異。
二、學術性向資賦優異。
三、藝術才能資賦優異。
四、創造能力資賦優異。
五、領導能力資賦優異。
六、其他特殊才能資賦優異。
例如,當孩子屬於一般智能資優時,我們可以透過先前的智力測驗評估結果,或先前在學習上的具體卓越表現,來進一步確認在記憶、理解、分析、綜合、推理或評鑑等領域,他所擅長的是哪一方面。相關的細節,可以與資優班老師或臨床心理師進行討論。

先與孩子一起把這點明確地界定清楚,那就是他所擅長之處。不過,即使是在他的天賦領域,也請勿無限上綱地要求他事事都第一。

資優,並非績優

資優不夠,還得績優?聽起來壓力好大呀!然而,不用懷疑,這正是許多資優生在現實生活中背負的重重期許。

在此要請問各位家長一個問題:你是要孩子資優?還是績優?這個問題或許很殘酷,不過,卻是父母應該深思的。

其實我們心裡明白,「兩者都想要」的期望,基本上並不合理,但是一旦孩子「資優卻不績優」的隱憂成真,許多家長和老師仍然免不了期待落空,大受打擊。而這份若有所思的惆悵,往往也造成了孩子自信與挫折的大崩盤。

你是否可以接受孩子資優,但不績優?

其實,我一直在思索一件事情:到底什麼是績優呢?難道滿足或達到大人所期待的成就,就是績優?就是成功?關於「成功」,誰可以輕易下定義?

這些「成功」很現實、很誘人,但人生好像還可以有不同的選擇與組合。你認為呢?

資優不表示每科的表現都亮眼

在學習領域上,資優生不一定都大小通吃,國、英、數、社、自,並非每個人都能獲得五項全能的金牌。有人是數學單項競賽的常勝軍,但國語、英文卻不見得報得了名。有人國語、英文長期保持全校紀錄,始終無人能夠突破,但就是別在他面前提起數學。

我們要保持一種合理的心態:不管一個孩子資質再怎麼好,也不表示每科都厲害。同時,也請把這樣的訊息傳給身旁其他的人知道。

合理地看待,是對資優生最友善、最基本的尊重。

好成績的理由何其多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績好,但是,好成績的理由何其多。如果你一味地以為孩子屬於資優、夠聰明,就會有好成績,那麼以下這些話,你應該很熟悉:

「我看你是沒把心思放在功課上。再不認真點,你的成績會很難看。」
「孩子,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我真的覺得你的程度不應該只有這樣。」

「你不要以為自己聰明就好混!」
「你要不要花一點時間看書?一點點就可以。」

做爸媽的無論是抱怨、嘮叨、發牢騷,或者採取苦口婆心、溫柔的攻勢,最終都是想要讓孩子的成績動起來。

但是,影響成績的原因太多了。不僅要看孩子對於所學的內容理解、熟悉到什麼程度,也要看他是否有花心思和時間來準備考試,同時,考試過程中的專注力與應答技巧、考前的身心狀況、前一晚是否有睡飽,以及考試的動機等,都會影響。甚至,孩子可能懷疑:「自己到底是為何而戰?」「我為何需要考好?」...這些狀況可能發生在任何孩子身上,所以重點在釐清:孩子到底是卡在哪裡。

而另一方面,成績好的學生不一定是資優。這一點,我必須強調再強調。

作者|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教育部部定講師,於宜蘭成立宜蘭縣第一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合法立案之心理治療所,目前演講場次已超過1800場,是許多家長與老師心中極為信賴的心理師。

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第一屆碩士畢業,曾擔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及國軍八○二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並曾於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擔任兼任講師。

本文經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授權轉載《資優生教養的頭痛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