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6日

特質、疾病,與障礙怎麼分? 李國英老師文

「我家孩子只是比較活跳好動坐不住,可是學校老師懷疑他有AD什麼滴的,要我帶孩子去醫院還有要吃藥,好動跟過動到底差在哪?」

實務上很常被問到這種問題,類似的狀況還有自閉症、學習障礙、過動、憂鬱….到底怎樣叫作特質?什麼狀況是疾病?而障礙又是什麼意思呢?

我試著用幾個案例來說明:

人稱跳跳虎的仔仔總有用不完的精力,仔媽說他從小就不必睡午覺,一早起床就活力十足,他活潑好動,上課時間一久,他就會坐不住而扭來扭去,老師讓他當黑板長坐在講桌前,視需要請他出來幫忙擦黑板。下課時,他總會從四樓教室衝到操場去打籃球,上課鐘響又秒速衝回教室上課,他很容易分心,幸好他坐講台前第一排,老師很方便提醒他,他也會用老師教他的專注力策略來幫助自己,仔仔這是好動的「特質」或「氣質」,他的特質並沒有造成適應上的困擾,仔仔媽還安排仔仔參加許多運動類的課後社團,讓仔仔活動個夠。

活潑開朗的敏敏也是個好動的孩子,她除了不必午睡、勁量無限之外,她非常容易分心,跟她聊天時也常打斷別人或叉題,所以話總是聽一半,時常誤會別人的意思而起衝突,她常常無法專心做任何事情,所以也常丟三落四,開學至今她弄丟了八個水壼、三個書包,還有無數的文具,家庭作業更是天天搞到半夜才勉強完成。媽媽生氣她,老師對她不滿意,她對自己的狀況也很苦惱,能當英雄誰要當狗熊啊?可是很多事情她心有餘而力不足。最近媽媽帶敏敏就醫,醫生說敏敏是ADHD,是生理狀況造成障礙,是疾病,幸好ADHD可以用藥物搭配學習策略來改善。

娜娜的狀況又不同了,她是ADHD患者,雙親忙於工作都常很晚回家,她常忘記服藥,也沒有人教導她學習策略,以致於她丟三落四、無法專注、成績當然吊車尾,日常的作業就常寫不完或忘記,訂正或增加練習的效果也非常有限。除了課業,娜娜叉題插嘴的狀況頻繁,上課想到什麼她就講什麼,同學們都不大喜歡她,娜娜常因為話沒聽完整而誤會別人,有時還會動手推倒同學或破壞公物,同班同學家長很生氣,認為這樣的小孩不該在普通班干擾其他人,打算在學校日發起連署,訴求學校讓娜娜轉班或轉學,娜娜覺得自己是個很糟糕的小孩,沒有人喜歡她,於是她的脾氣更火爆了。娜娜的狀況,是疾病未妥善治療和調適而造成的障礙

然而,只有疾病才會造成障礙嗎?那可不一定!

我再舉個例子:

小葉是位有視覺障礙的工程師,他做過定向訓練,也在啟明學校受過很好的教育,在無障礙環境裡,你只要給他一支白手杖,他就可以獨立前往他想去的地方。上個月他剛到新公司,新公司門口的馬路沒有視障通用交通號誌,公司電梯沒有點字配備,通道也常堆積公文雜物,這下即使小葉有白手杖、視障專用筆電和一身絕活,在這裡卻仍然得事事依賴他人,這讓小葉非常沮喪,覺得自己是個沒有用的廢人,而公司裡的人普遍認為工作場域依多數決,沒有必要為少數族群改變硬體環境。這是社會結構對特殊需求者的限制與排斥,使得準備好的特殊需求族群無法參與,這,也是一種障礙。

究竟是特質還是疾病,要看這個特質有沒有造成機能的障礙而定,如果疾病控制得當,達到不會影響機能與適應,那有沒有疾病名稱就不那麼重要,這是之所以國際間開始強調個體的「適應」與「功能」,並涵括「環境」的面向,而不單單只看「疾病」本身。

障礙與否,一方面視個體疾病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視社會文化是否造成阻礙而有不同。一個越文明的社會,因為環境造成限制的障礙就會越少。當你看到有越來越多身心障礙者走出來,就代表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進步。

疾病的診斷與分類有時很複雜,然而,個體的功能和需求是接地氣且個別化的。我們該著眼的是孩子的功能以及適應的狀況,如何讓每個獨特的個體包括你我,都能在此安身立命貢獻價值,這是無障礙的最高精神,也是文明的表現。

如此一來,每個人都可以安心,因為當我們或我們所愛的人不方便的時候,我們都有信心能得到適當的支持與善待。

1 則留言:

  1. I'm thankful for the positive impact your blog has on my life.

    回覆刪除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