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4日

情緒障礙學生身心特質輔導策略/拒學篇-呈現狀況/師大特教影片+文字檔

情緒障礙學生身心特質輔導策略/拒學篇-呈現狀況/師大特教



大部分的時候 拒學的孩子說不出不去學校的理由。 有時候學生不肯到學校,可能是真的在學校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或害怕的事,例如:勒索、霸凌 如果真的有這些事情,則學校一定要介入處理保護學生。

拒學學生的行為表現,大致可分成3個時期:

第一期身心證期:

學生會以各種身體不適的理由,遲到或是斷斷續續的請假,例如:頭痛、腹痛、噁心、想吐、甚至輕微發燒。



第二期抗拒易怒期:

學生在這時候,大多以連續缺席一週以上,除了延續身心症的症狀外,如果家人硬逼他起床,上學則可能反抗發脾氣,通常在要上學前最嚴重,可能出現語言或肢體攻擊家人的情形。

第三期 退縮自閉期:

學生不去學校已經一段時間,或許會閱讀同學的臉書,或是電子媒體群組訊息,但是不與同學聯絡,也逃避與親戚鄰居等外人接觸,可能因沉迷某種活動,例如:看影片、讀小說、玩線上遊戲,而生活作息混亂,日夜顛倒。只要不跟他談上學和讀書的問題,他過得滿自在的,可是談到上學和讀書的議題,可能就不說話 或是生氣。



複雜的請假手續,並不能使得拒學的孩子比較願意上學 ,只是徒增加長和孩子的壓力 ,讓關係破壞殆盡 。但是完全沒有要求任其缺曠課,也會使得孩子失去改變的動力。所以先衡量孩子的狀況,配合其他策略重新設計請假程序,才會有助於學生留在學校。


學生通常有自我期許較高的現象,一旦到學校常常會勉強自己有最好的表現。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不焦慮,而是比較接近「裝作不焦慮」。

但是「裝作不焦慮」往往耗竭他們的精神體力,可能撐了1~3天,就不去學校了,下次他要再鼓起勇氣到學校就會更困難。

拒學學生作自我期待高,相對而言對於他人的批評就很敏感。有時候會將同學老師、父母批評他人的語詞,或是玩笑話「貼」到自己的身上,在心裡用那些語詞批評,自己導致情緒低落。


也有些拒學學生的內心,常有一些莫名的恐懼。例如,害怕被同學看到,害怕看到同學,害怕交換改考卷,害怕老師公告全班成績,害怕在眾人面前被問問題,害怕小考大考,害怕環境臨時的變動,甚至害怕在同學面前吃東西等等。

很困難主動說出來建議老師們,要從他們的表情與肢體動作,覺察他們的情緒,不否定與批評,並尊重這些感受。

學生在斷斷續續的遲到請假之後,學科能力往往不如以前。而且當越來越多寫考卷,或是做作業不順利的經驗時, 他會感覺自己的能力大不如從前,因此更焦慮不安也不知所措,所以常常老師們覺得已經幫學生減壓了,甚至於沒上課也沒關係,只要交一點代替作業就好,學生還是做不到。


先讓上學有困難的學生到學校時,待在輔導室是學校常用的減壓策略。但對學生而言,長期待在輔導室容易變成沒有學習目標,可能讓學生更有挫折。

建議先了解在那段時間,學生喜歡做什麼?能夠主動做什麼事? 安排情境讓學生能夠在輔導室做哪些事情? 另外也可以協助學生安排在輔導室的作業表,這樣會有穩定情緒的效果,也許學生無法完全遵循作業表的計畫,但是沒有關係,這正好提供老師和他討論的話題,繼續調整作息計畫表 就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