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

情緒障礙學生的「拒學處理策略」-呈現狀況/師大特教影片+文字檔

學生拒學 一定是因為有些困難難以克服 ,如果不正視 學生的困難, 給予協助和教導 轉學和休學並不能解決拒學問題,當學生具學時家長經常在學校的要求下,醫師的診斷書請長假有時候也會考慮轉學或休學,但是請假休息和轉學休學, 往往都沒有辦法改善學生的困難。

「 拒學」 並不是一個精神疾病的診斷名稱,然而拒絕的兒童通常有情緒困擾。尤其是焦慮和憂鬱症狀。

當拒學問題長期存在,經過學校輔導一段時間,也定時就醫治療,但是依舊很難獲得有效改善,嚴重影響學校學習,就會需要特殊教育的協助,學校可以向所屬的鑑輔會,申請特殊教育「情緒行為障礙」類的鑑定。


拒絕的成因很複雜,往往牽涉到個人的能力、環境對個體的期待與要求、以及環境周遭的人如何回應他拒絕的行為。 釐清各個部分的重要影響因素後,才有可能有效率的提出相對應的介入輔導策略。


一般而言拒學學生的介入輔導, 需要兼顧三個面向。

 第一個面向是環境調整:
1 學校裡需要有一位師能和學生建立信任安全的情感關係,讓學生感受到真誠、無條件的接納。
2、 團隊建立一致性的互動方式及態度。
3、 調整要求包括成績作業出席天數、到校時間、簡化請假手續等等。
4、 評估學生的優勢學習模式建構適性教學。
5、 安排幾位小天使,主動和拒學學生互動,邀請他參與同學的活動。例如:聊天、吃飯、逛街、打球等等。
6、 親職教育: 支持家長也協助家長了解接納小孩,並且學習幫助小孩的方法。

第二個面向是認知和行為教導的面相:

1、 有些學生往往在價值觀上,過於重視學業表現,或是過於放大同儕人際間的問題,需要老師和輔導專業人員,透過傾聽,整理,摘要,回應 ,提供不同的觀點, 重新調整個案的認知。
2、 只是認知的調整,往往不足以讓學生改變當,學生認知調整後有了改變的動機,接著需要做行為的訓練。這些訓練包括:


(1)、 自我的部分: 例如覺察情緒,情緒處理,壓力調適,處理挫折,求助技巧,自我管理,自我獎勵。
(2)、 人際互動部分: 包括增加人際互動基本技巧,維持友誼,修復關係,衝突處理等。
(3)、 學習策略部分: 例如會使用記憶策略,組織策略,做讀書計畫,考試技巧,監控自己的讀書狀態等等。
(4)、 既要符合個案當下的能力,又有助於到學校學習的行為。例如願意接老師的電話,能夠回應老師的詢問,能夠在家裡做功課,能夠到學校交作業,能夠到學校上課,上特定老師的課等等逐步鼓勵學生嘗試。
(5)、 也可以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任何正向行為,包括生活習慣,人際互動。


第三個面向式設計適當的獎勵行為方式,逐步鼓勵學生表現,有助於到學校的正向行為方法上。可以是

1、決定要獎勵學生表現的好行為先後次序,這些好行為是有助於回學校學習。
2、瞭解學生喜歡什麼東西,或是活動作為獎勵品。
3、跟學生討論好,確定學生有意願改變。
4、不宜以剝奪人際互動機會(例如:老師因為學生沒有遵守和老師的約定,沒有上學而不和他說話進行處罰。
 5、也不宜用可能造成另一個行為問題的活動作為獎勵。


當學生鑑定通過,特教老師開始要和學生建立關係的時候,會需要原來的輔導老師協助搭建橋樑。讓學生對於特殊教育老師和特殊教育不排斥,如果學生一開始就很排斥,也可以有特教老師有計劃,得到輔導室和學生建立關係,等到熟悉了,學生覺得安全了,再慢慢把學生到校的活動場地,一到資源教室以為後續的行為訓練做準備。
.............................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

推薦閱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