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6日

《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疾患》蔡文哲精神科醫師講座紀要 3-1

1.兒童青少年個案的特色:

(1)是成長中的個體各項能力都還在成長中
(2)不一定有辦法陳述自己的狀態,要從行為來觀察
(3)兒童與周圍的環境緊緊相連,包括家庭、學校、社區、網路社交媒體等狀況都會反映在身上,所以很少有單獨的問題,要綜合評估才能確認孩子的問題在哪裡。

2.所謂的「發展」是指孩子從出生到成年,各種心智能力逐漸成熟的過程,包括情緒、語言、社交等

(在兒童精神科)常會碰到家長問說:「我的孩子不乖,要怎麼辦?」

我們第一個要問的就是:「孩子幾歲?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解讀,例如孩子只能專注聽故事5分鐘,媽媽覺得帶起來很累,但孩子是嬰兒或五歲小孩,在評估診斷上就會有差異。

3.孩子不可能自外於成年人的社會,因此社會系統的要求也會造成孩子在能力上的差異。例如最近俄羅斯攻打烏克蘭,烏克蘭5歲和12歲的小孩自己背著背包搭火車逃難,但在台灣,叫一個5歲小孩去7-11,大人還會很擔心。
4.在常見的兒童青少年疾患裡,我們通常使用美國精神科醫學會的DSM-5診斷系統。

5.智力障礙:幾乎是最常見的,過去稱作「智能不足」,智商在70以下就歸類在此,例如唐氏症(喜憨兒)。

(1)智商的原始定義是心理年齡除以生理年齡,智商100就表示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是相同的。假設智商在人口裡呈現常態分佈,那麼在統計學上,15算一個標準差,兩個標準差以上為異常值,亦即:智商70以下為智力障礙,130以上為資賦優異。

(2)智能障礙裡面,85%屬於輕度(智商55~70),10%屬於中度(智商55~40),其他是重度和極重度(智商40以下)

(3)舉例來說,一般人18歲成年,智商70的人能力差不多是18歲的七成(13歲左右,國一或國二程度),可以做簡單、不需要太多計算,例如一些工作坊、餐廚的工作。因此,輕度智能不足屬於「可教育」的狀況。

(4)依照同樣的方式計算,中度智能不足大概是9歲(國小三四年級)左右的程度,讓他單獨去一些固定的路線或店家或許還可以,但不熟悉的環境是不可能放手讓他去。

(5)重度和極重度大致上都落在比較需要被照顧的範圍。

(6)以入小學來講,大概中重度才會到集中式特教班,輕度的孩子大多會安置在普通班,另外加上一些支援教學。

6.學習障礙:指單一能力上的落差,最常見的例如語文上的書寫障礙、閱讀障礙,或數學上的學習障礙(無法做四則運算...等)

(1)學習障礙佔人口比例推測可能有5%,但因為相對智能障礙來講,影響不那麼全面,所以如果能選擇適合他們走的路,也可以發展得不錯(例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影星Tom Cruise、歌手蕭敬騰等)。

(2)學習障礙在目前沒有特效藥,看起來比較是先天性腦部發育結構的狀況,可能跟遺傳有關。

(3)在就學遇到困難時,最重要是把學習障礙鑑定出來,得到特殊教育的協助。例如書寫障礙,考試就不是用寫的,可能可以用電腦打字。又如閱讀障礙,孩子聽得懂但是看不懂,就可以用「報讀」的方式,請人把考卷內容念給他聽,然後再作答。

(4)學習障礙通常要到小學三年級以後才能清楚確認。小學一年級學科都才剛起步,所以落差還沒有呈現出來。鑑定方法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或資源教室都可以做。

7.動作技能障礙

(1)並不是手腳真的有問題,而是腦部在控制動作技能(例如吊單槓、踢毽子等)方面是有狀況的,就好比學習障礙發生在運動技能上。
(2)動作技能障礙如果要確認的話,也需要適當的協助。若在這些孩子身上強求一些運動技能,那等於是虐待。

8.溝通障礙(語言發展障礙)

(1)學齡前的孩子最容易判斷出來。一般小孩大概1歲左右會開始叫爸爸媽媽,但有些孩子比較慢,如果到2歲還不開口,家長就會開始擔心。至於是不是「大隻雞慢啼」,長大就會好,就要看評估的狀況。

(2)語言障礙涉及的層面很廣,例如構音,或者表達性(聽得懂但講不出來)。

(3)約1/10 的孩子會有語言發展遲緩的情形,但多數過一陣子就會發展出語言來。我們要確認有沒有更嚴重的問題,有幾個判斷方法,例如孩子是屬於聽得懂但講不出來的(有非語言溝通,拿餅乾要你幫忙之類),那大概就是屬於比較良性的,再過個半年一年,表達性就會慢慢發展出來。但如果孩子連理解都有問題,那就要特別小心,因為有可能影響到認知。

(4)目前台灣幾乎所有的縣市都有早療評估中心,如果沒辦法確認孩子屬於何種狀況,建議儘快去做評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