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6日

《兒童青少年常見精神疾患》蔡文哲精神科醫師講座紀要 3-2

9.自閉症

(1)在比較早的診斷系統,曾叫做廣泛性發展障

礙(PDD) 註:指相對於溝通障礙或學習障礙這種單一能力的發展障礙而言。

(2)現行的診斷名稱為自閉症類群障礙(ASD),包括社交互動溝通能力缺損和固著行為。

10.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1)可能在學齡人口中占10%左右,男生比女生多,在學校或社區造成不小的負擔。
(2)兩大症狀:衝動性、注意力不集中。
(3)注意力不集中會影響上課效率,容易忘東忘西、打岔、被分散注意力。
(4)活動量高,不管是小動(在椅子上扭動)或大動(離開位子),不大需要睡眠。如果是小小孩的話,這種活動量會有危險性,例如爬高爬低,或是衝到大馬路上。
(5)控制力不好,想到什麼就做(說)什麼,所以跟人相處衝突會很多,出現打人罵人的機率也比較高。
(6)ADHD有個好處是藥物可以幫忙(如利他能),從1960年代就開始使用。

11.從智能障礙到ADHD、妥瑞氏症,在大分類中屬於神經發展障礙(與一般的精神疾病不同),幾個特點:

(1)大部分是先天的。
(2)隨著大腦發育,即使沒有治療,能力還是會進步,只是可能不會到完全好。例如自閉症,小時候不理人不看人,隨著年齡長大,會發展出一些社交能力;又如ADHD到中高年級以後,離開位置跑來跑去的情形就會好很多。
(3)ADHD、妥瑞氏症等有藥物可以輔助使用,有些人會去針灸治療語言發展遲緩或自閉症,但截至目前為止,除了大腦發育成熟之外,沒有特效藥可以治本。

12.妥瑞氏症
(1)孩子會有一些小動作小聲音,常見的例如做鬼臉、吸鼻子或清喉嚨,如果單純只有聲音,那屬於比較輕微的抽搐障礙。但如果有動作、有聲音,而且長達1年以上,就會是妥瑞氏症。
(2)症狀通常會一陣子出現,然後又消失,再度出現時症狀會改變。常見狀況是一開始眨眼睛,家長先帶去看眼科,點點眼藥水就好了,但下次症狀出現就變成做鬼臉或扭嘴巴、搖頭晃腦等等,反反覆覆。
(3)如果影響程度太大(有些症狀會嚴重到打人或罵髒話),是可以使用藥物來協助的,例如理思必妥、安立復等。
(4)妥瑞氏症最常發生的年齡是七八歲到十一二歲,跟其他神經發展障礙同時發生的機率滿高,大部分人進入成年症狀就會消失。

13.行為規範障礙
(1)並不是所有的ADHD都會演變至此,但有相當比例的孩子容易在進入青春期或中高年級出現一些傷害性、破壞性(例如侵占、縱火等),甚至接近犯罪的行為,進入成年期可能會演變為反社會人格疾患。
(2)這些個案很難配合就醫,所以在醫院比較少見,大部分會在少年輔導或少年法庭等領域被發現。

14.飲食障礙

(1)小小孩的挑食,如果不到影響健康的程度(例如只是不愛吃苦瓜、番茄等),不算是飲食障礙。
(2)飲食障礙在兒童精神科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例如厭食症就是很恐怖的,患者幾乎都是女性,有些青少女身高160公分只有35公斤重,瘦成皮包骨,而且對體重有相當不合理的要求
(3)厭食症最盛行的地方是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例如木匠合唱團的妹妹就是厭食症過世。目前法國有要求模特兒不能是紙片人,因為媒體或社會風氣會帶動厭食症的發生。
(4)暴食症往往會用一些不好的方法來減少攝取,例如催吐、灌腸等。
(5)厭食和暴食最常見於青少女,而且往往會持續一段滿長的時間。常碰到一種狀況是女兒來看診,但發現媽媽的進食方法也很接近,只是還沒到需要住院的程度。
(6)異食症是小小孩比較常見,例如吃沙子、石頭等,如果沒有影響太大,就不一定要特別處理。

15.排泄障礙

(1)尿床或大便大不乾淨,如果不是生理問題造成的,就也屬於兒童精神科的範圍。
(2)尿床也跟神經發展有關,大部分的孩子長大以後就可以控制得不錯,晚上不包尿布也不會尿床,但少數甚至到國中都還會有尿床的問題,帶去泌尿科又找不到原因,對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
(3)我們腦部會分泌抗利尿激素,讓尿液變得濃縮,所以一整晚睡覺不用上廁所。但這一群會尿床的孩子,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機制還沒發展出來,所以尿量會比正常孩子多。如果睡著沒有醒來上廁所的話,他們就會尿床。另一個原因是這群孩子膀胱的感覺不靈敏,所以膀胱脹起來的時候,沒辦法約束肌肉,就會一直排尿。
(4)尿床是有藥物可以治療的(抗利尿劑)。
(5)遺尿跟其他神經發展障礙共病的機率滿高,最常見的是跟ADHD合併出現。
(6)遺便不完全是神經發展的原因,反而跟情緒行為比較有關。

16.憂鬱症

(1)跟特教法不同的是,精神科其實沒有所謂的情緒障礙,而是憂鬱、焦慮、強迫症等比較輕微的情緒困擾。
(2)兒童的情緒或口語表達不那麼好,很少到診間會說「我心情很差」,多數一開始會說煩、很悶、很無聊,在生活上呈現低精力的狀況。
(3)兒童憂鬱症最小有到四五歲的,大部分是進入青春期才會開始出現一些案例,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表現。以小學五六年級的孩子來說,不大容易明白表述說心情不好、什麼事都不想做、想自殺,所以我們會從生活或行為上的改變來觀察,例如有沒有影響到胃口、睡眠,原來有興趣的事情是否變得沒興趣等,最嚴重的會發現孩子有自殺的想法,或在規劃自殺,甚至已經自殺過。

17 強迫症(OCD)

(1)想不要做,但非得做不可;想不要想,但非得去想不可,就叫做「強迫症」。
(2)以成年人來說,最常見的就是極端潔癖或囤積物品,或者社會新聞上會看到一些強迫偷竊、強迫賭博等行為,也是一種廣義的強迫症描述方式。
(3)一般而言,跟情緒有關的疾病大概都在進入青春期時慢慢顯現出來,一直到成年。早期的強迫症其實比想像的要多,因為這些症狀不會侵犯到別人,也不像憂鬱症病患自己會覺得很痛苦甚至有生命危險,所以不見得會來就醫,只是生活上會有很多限制。
(4)強迫性的意念:成年人大多跟安全、健康、疾病或死亡有關,但疾病或死亡比較不是兒童青少年主要擔憂的事情,所以他們會用一些比較奇怪的重複性行為或重複性思考來呈現
(5)有時候自閉症或妥瑞氏症也會有重複性行為,很難判斷是否為強迫症,又或者兩者都有,在治療上就要做個別判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