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患者的大腦有獨特的連結模式,不同於我們普遍在神經典型者大腦觀察到的連結模式。嬰兒出生時大腦通常高度連結;大部分人類發展過程是根據生活經驗和學習,慢慢修剪掉無益的連結,以便能更有效地回應環境的過程。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在自閉症患者的大腦中,某些區域在整個生命週期中仍然保持高度連結,而其他區域可能(相對而言)連結不足。
很難總結這些連結模式,因為正如魏茨曼科學研究所(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神經生物學家的發現所示,每位自閉症患者的大腦都表現出不同的連結模式。
我們的大腦線路實際上似乎比神經典型者的大腦線路更加多樣化,研究人員認為神經典型者的大腦具有一致的修剪模式。魏茨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推測,這意味著自閉症患者的大腦會對我們的環境做出不同反應;人們則認為神經典型者的大腦很容易適應從外在世界接收到的感官和社會輸入,自閉症患者的大腦發育和修剪似乎受到「干擾」。
自閉症患者也比較不會有神經科學家所說的整體對局部資訊處理的干擾(global-to-local interference):我們傾向於關注小細節,即使這些細節與非自閉症患者可能看到的「大局」不一致。 例如,有一系列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比非自閉症者更擅於臨摹出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扭曲的3D物體圖畫。
這種不可思議與不合邏輯的整體圖像,會讓非自閉症者措手不及。然而,自閉症患者可以只專注於構成圖像的各種線條和形狀,並由下到上重新創建繪圖。
這種對細節的高度關注也適用於自閉症者駕馭社交場合的方式:例如,自閉症者關注的是一個人臉上的小特徵,而不是從整體上考慮他們的相似之處或情緒。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許多自閉症患者罹患臉盲症(無法辨識臉孔),也很難從神經典型者的臉上讀出情緒。
總而言之,這一切都意味著自閉症患者往往具有以下特質:
- 對環境中很小的刺激也會過度反應。
- 很難區分應該忽略的資訊或感官資料(sensory data)以及應該仔細考慮的資料。
- 高度關注細節而非「大局」的概念,
- 會做深入、審慎的分析。
- 決策過程是有系統有方法,而不是有效率;我們不依賴心理捷徑或「直覺」。
- 相較於神經典型者,處理某種情況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