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

什麼是「神經多樣性」?自閉症、ADHD、妥瑞氏症的常見迷思與專業解析/Matt Lerner

文摘: 我是 Matt Lerner,一位專注於神經多樣性領域的研究學者。近年來,隨著網路資訊的普及,關於自閉症(Autism)、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妥瑞氏症(Tourette's)等議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然而,資訊洪流中也充斥著許多迷思。

我將根據社群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為大家釐清這些神經多樣性狀態的真正意涵、常見症狀,並探討一些常見的誤解。


什麼是「神經多樣性」?

請記住,神經多樣性並不是一個正式的臨床診斷,它並不存在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這是一個從社群中發展出來的詞彙,用來描述大腦運作方式異於常態一整套差異

它指的是人們在感知世界、互動、存在於世界上的方式有所不同,這種差異可能導致他們更難以與主流的、被視為「神經典型」(Neurotypical)的社會環境同步或連結。它是一個用來包容這些不同群體的描述性詞彙


自閉症(Autism):理解核心特徵與「社交偽裝」

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核心特徵可以歸納為兩大類:社交溝通方面的挑戰,以及受限和重複的行為及感官議題

1. 核心特徵:社交與感官

  • 社交溝通挑戰 包括早期的語言發展困難,以及更細微的社交挑戰,例如難以協調社交互動、交朋友、維持眼神接觸、解讀非語言線索或理解社交的細微差別。

  • 受限和重複的行為 這可能表現為對特定主題的強烈、受限興趣(例如對恐龍或火車的知識有百科全書式的了解),或重複性行為(如反覆推動玩具車、或不斷重複某些詞語或短語,即仿說)。

  • 感官特徵 譜系上的人可能對觸摸、氣味、聲音或光線等感官刺激非常敏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們會進行自我刺激行為

2. 自我刺激行為(Stimming)是什麼?

自我刺激行為,是一個口語化的術語,指的是自我調節行為。這是一個工具,自閉症人士用來調節他們常常感到不堪重負的感官系統,並將多餘的能量釋放出來。形式有很多種,從搖擺、拍手、撥弄手指等動作,到哼歌反覆說話等聽覺刺激都有可能。

3. 社交偽裝(Masking)的代價

許多自閉症人士為了「融入」神經典型的世界,會進行社交偽裝或隱藏(Camouflaging)。這是一種巨大的努力,試圖抑制自閉症的特徵,例如強迫自己進行眼神接觸,或壓抑自我刺激行為。

新興研究顯示,這種持續的努力會耗費大量的認知和情感資源。長遠來看,偽裝會讓人筋疲力盡,甚至可能與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有關。因此,鼓勵自閉症人士能夠做真實的自己,是一個重要的目標。

4. 自閉症人數真的在「增加」嗎?

一個常見的疑問是:「自閉症真的在增加嗎?」我的研究表明,自閉症人數的「增加」主要歸因於四個因素

  1. 診斷標準的改變: 隨著診斷標準(如 DSM-4)變得更廣泛更具包容性,許多在過去被忽視或誤診的人現在得到了確診。

  2. 更廣泛的認知: 媒體呈現增加、醫生培訓普及,使社會對自閉症有了更廣泛的了解,提高了辨識率。

  3. 污名減少: 雖然污名仍然存在,但隨著公眾認知提高,家庭尋求診斷的意願也提高了

  4. 真正的小幅增長: 即使校正了以上所有因素,仍有一小部分的增長,但絕大部分的增加都歸因於前三個因素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不只是「不專心」

ADHD 包含三種主要類型:注意力不集中型、過動-衝動型和混合型。




1. 核心症狀

  • 注意力不集中型: 難以維持專注力,表現為心不在焉、難以持續參與對話或學業。

  • 過動-衝動型: 難以控制身體,表現為坐立不安,或像問卷中所描述的「表現得像被馬達驅動」。

  • 混合型: 同時具有注意力和過動-衝動的症狀,這是最常見的類型。

2. 「過度專注」怎麼會是症狀?

許多人難以理解過度專注(Hyperfocus)怎麼會是 ADHD 的症狀,因為核心問題是專注力不足。

我們可以把 ADHD 視為調節專注力「槓桿」的困難。當我們需要從一個任務切換到另一個任務時,神經典型的大腦會靈活地調整槓桿。然而,患有 ADHD 的人可能難以以社會要求的速度和方式進行這種轉換。

當他們找到一個高度刺激、有動力、感興趣的任務時,他們會「鎖定」在這個任務上,並無法將槓桿拉開。這種極端的鎖定狀態就是過度專注,它同樣是一種調節失能的表現。

3. ADHD 的治療與支持

如果 ADHD 被視為一個需要藥物治療的問題,為什麼自閉症不是?這與現有藥物的有效性有關。

  • ADHD 自 80 年代以來,就有興奮劑及其他藥物,可以有效幫助管理注意力、專注力和自我調節

  • 自閉症的核心困難(社交溝通)比調節注意力複雜得多,目前沒有藥物能直接且普遍地解決這些核心挑戰。藥物主要用於處理自閉症的伴隨症狀,如嚴重攻擊性或焦慮

此外,行為和心理治療也是處理 ADHD 的重要非藥物方式,特別是針對兒童的行為親職訓練,能幫助他們在需要專注的時刻,透過獎勵和支持來提升注意力的顯著性。


妥瑞氏症(Tourette's):關於「罵髒話」的迷思

關於妥瑞氏症,最引人注目的迷思就是:「妥瑞氏症患者是不是都會罵髒話?」答案是:這是一個普遍的迷思,但並不準確

1. 罵髒話的抽動其實是少數

大多數妥瑞氏症患者的抽動(Tics)都不是罵髒話。他們的抽動通常更為細微,例如輕微的動作抽動(如眼睛抽動、頭部輕微抽動),或聲音抽動(如清喉嚨、發出特定的聲音),這些才是更常見的表現。這些細微的抽動因為不夠引人注目,所以常常被忽略。

2. 為什麼會出現罵髒話的抽動?

在少數以穢語為抽動(Coprolalia)的案例中,這可能與自我調節系統有關。

我們每天都在努力自我調節很多事情——努力不路怒、努力不罵髒話等。當這種衝動的「浪潮」席捲而來時,大腦試圖「衝破」它被教導「不應該做」的事情。髒話是一種具有高度社會約束力的行為,當這個行為被衝破並固著成為一種抽動時,它就會成為一個反覆出現的、無法抑制的表達。

3. 抽動是「半自主」的嗎?

抽動是一種身體的衝動湧現,就像一股無法阻擋的浪潮。患有妥瑞氏症的人可能會感覺到這種衝動即將來臨(稱為前兆性衝動),並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轉移暫時抑制它,例如他們可以選擇做「這個動作」而不是「那個動作」,或者盡力忍住。因此,它被認為是一種半自主(half voluntary)的現象。



不論是自閉症、ADHD 還是妥瑞氏症,這些神經多樣性的狀態都是人類大腦自然差異的一部分。

作為專業人士和社會成員,目標是提供支持,幫助人們在這些狀態下茁壯成長,並創造一個讓所有神經結構的人都能做真實自己,而不必耗盡精力進行偽裝的環境。理解這些差異,就是走向更具包容性世界的關鍵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

推薦閱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