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就讀於國立大學碩三。我之所以會以「大齡碩士」的身分,就讀的原因與我的 asd 特質以及就診歷史密不可分,因此下面的介紹,會以我 asd 特質的覺察以及就診過程來進行。
理論上身處當時算是小康家庭的我,應該會喜歡周末去餐廳吃好吃的東西的感覺、會喜歡具有最多遊戲王卡的感覺,以及具有 Gameboy 的感覺。但我卻在國小 4 年級就感覺到家父(可能是 asd)對工作的執著,以及其他家人小確幸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我感覺我無法以這些東西作為持續一輩子的生活。類似地情況,反覆地在我至今為止的生活中上演。無法理解他人的生活方式,無法知覺到他 人生活方式的意義,而被認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這種「被孤僻」加重了我本身很羸弱的社交能力的不足性。社交能力的不足,反過來又讓我無法與他人保持 「社交距離」。
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我都是以自己看歷史書籍、玩電子遊戲等,較個人的方式度過。並在這種情況最為糟糕的國小以及國中都因此遭到過霸凌。
隨後因為東亞教育的性質,在高中的生活幾乎都與應試有關,而讓這兩個方面的症狀,都被抑制住。到了大學之後「沒有意義感的問題」與社交問題都隨著寬鬆的環境而緩解。
我在大學期間,發展了自己為數不多的興趣。我修了一些哲學、歷史與社科課程。並間接地參加學術性質的讀書會。這段可以專注於興趣,並且沒有強制社交壓力的時光讓我得以短暫地純粹享受興趣。
但這種環境隨著實習以及畢業的到來而被打破了。
一方面,我沒能確定是否有能力以興趣為生計,另一方面實習和出社會這種強制社交環境,又迫使我陷入無休止的社交環境 中。持續從事我所不感興趣的事情讓我感到無意義以及痛苦,而社交方面也因為我獨特的思維-說話方式(他人在理解我的話語會感到費力)、與他人不同的興趣 (沒有共通話題,以及業餘活動)以及對「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薄弱,而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 2017 年我開始經常性地頭痛。我最開始懷疑是鼻竇炎,但耳鼻喉科的檢查,結果皆正常。因此被轉介到神經內科。同樣的事情再次上演後,我被轉接到了精神科並獲得了憂鬱症、焦慮症和慮病的診斷。
但藥物只能勉強維持我的機能,卻無法改善我的病情。在病情止步不前兩年後,出於嘗試的心態去台大臨床心理中心諮商,並在心裡師的建議下,轉診到台大成人自閉症門診並最終獲得亞斯伯格的診斷。
其內容會是關於
(1)考試會檢驗學生對單字記憶的正確性。
(2)當自己所記憶的單字準確率沒有到100%(哪怕有97%,也會對剩下的3%感到挫折)。
(1)+(2)>記憶單字的行為模式變成極大地犧牲速度而追求準確性,並對背單字有牴觸。
類似的事也造成我看書的速度慢以及會作出遠超正常人的筆記量,以防止自己「沒看懂」。這都是苦惱我很久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