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8日

三、溝通溝通雙方彼此都是傳達及接收者/黃自強語言治療師

在人際溝通中我們會同步的對彼此的訊息做出回應,因此溝通雙方彼此都是傳達及接收者,同時接收到訊息也給予回饋

所以溝通得過程其實是雙方一同參與的,彼此發出、接收、調整、回應。就這樣來看,我們和孩子互動過程中孩子除了是回應家長的要求外也在主動的丟出訊息,只是孩子的訊息可能不是用口語而是用動作甚至哭鬧、或口語的語音模糊、字詞錯用、大人又容易除確認訊息外要求孩子說清楚或再說一次。

這些不清楚的訊息以及沒有符合當下情境需求的回應其實很容易讓孩子增加溝通表達無效經歷、降低了孩子的溝通意圖。

在互動過程中若雙方持續有溝通意圖,溝通就能持續的推進變化,若沒就容易停滯不前所以在與孩子互動過程中還需要讓孩子有成功的溝通經驗、持續強化孩子的溝通意圖,讓孩子樂在溝通表達互動

除此之外,研究發現家長若能回應孩子的各種形式表達進行互動而非指導或控制,則孩子的互動及溝通將更為主動成熟。在臨床 工作中發現到當引導家長理解孩子的意圖和表現後孩子很容易越來越愛與家長互動。並且對溝通互動則容易是自然而平常的有意圖的。

看到這些,筆者不禁在想要怎麼描述才能呈現出溝通及語言各成分是密不可分又是不斷變化的動態表現呢?筆者嘗試用一輛摩托車來看語言結構。

摩托車有前輪、後輪、龍頭,對應來看語意有如後輪驅動著車往前行、語型有如前輪穩定車子、語用就像龍頭控制方向。缺了一樣,這輛名為溝通的摩托車就不完整了。

依著這樣的架構,我們再來看看語言治療師、老師或家長如何協助語言發展遲緩或有障礙孩子加強語言及溝通能力呢?

孩子的語言發展就像是一輛結構還不完整或有缺損的摩托車。

像是輪胎沒氣或者輪框壞了,也可能龍頭不正或動的不好沒法有效轉向去處。因此,大家熟知的語言治療師工作內容可以看作是協助這台車能更完善(修正緩和溝通障礙)或打造可以輔助摩托車前進的裝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

推薦閱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