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年輕人,從小學經歷亮眼,高中考上第一志願,大學也就讀於前段的國立大學。去年,他成功考取新北市某一公務單位的職缺,是透過「一般高補考」的方式錄取。
最終,他未能通過試用期,未取得正式的公務人員資格。
他的家長是公務員,對於這樣的結果雖然難過,仍表示願意讓孩子繼續報考。然而,這樣的循環是否真的對孩子好?每一次的考上與失敗,對他的心理都是一次衝擊。我擔心的是,若重複經歷這種挫折,會不會留下更深層的創傷?
這件事提醒我們,當家長期待孩子進入公職體系、獲得一份「穩定」、「不會被解雇」的工作時,我們也需要回過頭來審視:孩子是否具備該職位所需的執行能力與心理韌性?環境是否能與他的特質相互適配?
所謂的「鐵飯碗」,在現今制度下,並不是進去了就萬無一失。尤其對於有特殊需求或發展差異的孩子,進入不適合的體系,不一定是保障,也可能是另一種風險。
我願意把這段經歷分享出來,不是為了責怪家長的選擇,而是想提醒大家:我們應該以孩子的實際能力與適應狀況為依據,而不是一廂情願地將「考公職」視為唯一且安全的道路。願我們都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尋找真正適合他們的發展方向。
他的家長是公務員,對於這樣的結果雖然難過,仍表示願意讓孩子繼續報考。然而,這樣的循環是否真的對孩子好?每一次的考上與失敗,對他的心理都是一次衝擊。我擔心的是,若重複經歷這種挫折,會不會留下更深層的創傷?
這件事提醒我們,當家長期待孩子進入公職體系、獲得一份「穩定」、「不會被解雇」的工作時,我們也需要回過頭來審視:孩子是否具備該職位所需的執行能力與心理韌性?環境是否能與他的特質相互適配?
所謂的「鐵飯碗」,在現今制度下,並不是進去了就萬無一失。尤其對於有特殊需求或發展差異的孩子,進入不適合的體系,不一定是保障,也可能是另一種風險。
我願意把這段經歷分享出來,不是為了責怪家長的選擇,而是想提醒大家:我們應該以孩子的實際能力與適應狀況為依據,而不是一廂情願地將「考公職」視為唯一且安全的道路。願我們都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尋找真正適合他們的發展方向。
本文圖檔由AI生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