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決定寫地下鐵事件報告之前,曾想以同志為題材書寫陳銘磻先生的《陳銘磻報導文學集-台灣吹男風》報告。那時候,我對於同志圈不了解,但有負面看法,起因於一段不願回顧的個人經歷………
影星張國榮的自殺事件再度勾起了我對同性戀議題的關心。張國榮的影音是五十年次到七十年次這一大塊駁雜人口─集體記憶裡的地標。我們是跟著張國榮一起長大的:起先電影裡的張國榮只是一個看起來很欠揍的花花公子,後來我們自己正忙著長大成人談戀愛。
一不留神,張國榮竄為巨星,接下來成為詮釋同性戀的首席演員,公開同志戀情,然後像煙花一樣在夜空燒光。
張國榮的訃聞,將男友唐鶴德排名在家人之前,稱為「摯愛」,台北同志社群推崇張國榮的家人給予往生者的尊重。 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象徵」,張國榮的愛情故事,雖因其自殺而成為悲劇,但訃聞所給予的生者地位,卻等同於異性戀世界裡的配偶。情意溫馨感人。
這整個事件燃起我對出櫃與在暗櫃裡的同志的愛慾的好奇,於是我開始透過各種媒體四處搜尋資料。
接著我看到關錦鵬認真地談到了12年的同性戀的生活中的許多方面。他認為同志未必要出櫃。但是對他個人來講,他覺得因為自己的坦然出櫃,坦承去面對自己的選擇,使得自己在創作上面多了很多的自由。關錦鵬詮釋的電影《藍宇》,赤裸裸的呈現同性之愛,將男人與男人的愛情,牢牢放進世人的心中。
對於同性戀話題,李敖突如其來一句「蔡康永,你是不是Gay?」,讓蔡康永對著螢光幕,當場坦承他同志之愛的「真情指數」。去年在中天「文茜小妹大」節目裡,蔡康永面對李敖直言坦承同志性向。
事後,讓蔡康永雖然多少產生一點困擾,但是也獲得許多肯定的正面回應,蔡康永說:「我對性向從沒有任何包袱,好友都知道我的性向。」蔡康永表示每個人都該誠實面對自己,「如果一個人連對自己都不能坦白,實在是對不起自己的人生。」
到底要不要坦承出櫃?看著藝文圈藝術圈出櫃者燦爛耀眼的表現,出櫃造成的心靈自由彷彿給他們更大的創作空間,但一般在暗櫃裡的同志,卻又給我們強烈的性慾渴求的印象,到底衝突點何在?我想探索。
翻開《出櫃》書頁作者在自序中破題,
「做為一個同性戀,跟其他人沒兩樣;愛與性的不同,並不真正表示人格不同」(出櫃 p.8)
我想也許可以人性裡找答案。
從《陳銘磻報導文學集-台灣吹男風》到《出櫃》,我嗅到陳銘磻先生對人性的瞭解與悲憫,也看到時代的演進所產生的社會對人性自由尺度的寬容。這是我決定要做這篇報告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