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I圖檔 |
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是一種從尊重差異出發的理念。它主張:人類在思考、感知、學習、溝通和行為方式上,原本就存在著自然的差異,這些差異不是錯誤,也不是缺陷,而是人類多元本質的一部分。
就像生物多樣性讓這個世界更豐富、具韌性,神經多樣性也是大腦的多樣性,共構了這個社會的豐富面貌。
這個概念最早由澳洲社會學家朱迪・辛格(Judy Singer)在1990年代提出。起初,她想為自閉症者爭取一種不帶偏見的理解視角。隨著這個理念的發展,它也逐漸涵蓋了ADHD、閱讀障礙、妥瑞症、語言發展障礙、動作協調障礙等多種神經發展特質。
神經多樣性提醒我們三件事:
1、沒有唯一正確的大腦運作模式: 每種思考與學習方式,都有其價值。差異不是病,而是特質。
2、與其矯正,不如理解與支持:我們不該急著把不同的孩子「導回正軌」,而是該思考:如何為他們創造適合發揮的空間?
3、少一點標籤,多與之同行 :真正的接納,不是出於同情,而是願意放下預設,願意好好看見他們的努力與可能。
這個理念,並不是否定醫療的幫助,而是把焦點從「改變個體」轉向「改變環境」。也許我們無法讓所有人都走同一條路,但我們可以一起打造多條平行而溫柔的道路,讓每個孩子、每個大人,都能在自己的節奏裡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