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4日

《愛樂時光》裡的反省與情誼-生命教育好片

本片代表德國參選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友誼能給你勇氣,音樂給你力量。唯有透過孩童的眼睛,才能不帶批判呈現故事的客觀性。

故事描述當年德軍無預警出兵俄國攻陷烏克蘭後,當地種族之間情勢緊張。但來自德國鋼琴天才漢娜,與猶太裔的阿布拉夏、萊麗莎,卻透過音樂建立密不可分的情誼。

討論二戰時期德國人在集中營屠戮猶太人的電影並不算少,如《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穿條紋睡衣的男孩》等等。但之前拍攝這類影片者,不是二戰的勝利者,就是被迫參與惡行的國家,如波蘭和義大利。但《愛樂時光》是由德國人拍攝的二戰電影,反省的意味十足,意義深遠

故事從兩個猶太和一個德國家庭間透過音樂產生的互動開始,後來猶太家庭成員因德國佔領軍的搜捕、遣送而先後消失,最後以兩個猶太小孩被迫單獨面對國家機器的恐怖宰制,在生死抉擇中結束。電影當中看不到集中營,也不見血腥的戰爭場景,但是觀眾卻可感到深深的恐懼在當中流轉,導演處理的手法相當高明。

有人說「音樂無國界」;然而,在電影中音樂卻和國家的認同息息相關。當德軍指揮官聽到阿布拉夏演奏俄羅斯作曲家Римский-Корсаков的〈大黃蜂飛行〉時相當不以為然,直到聽到德國作曲家的作品之後,才釋懷的專注欣賞。在這個扭曲的價值觀中,卻有一股清流讓觀眾不至於對音樂絕望,那是由萊莉沙所撰寫的〈友誼之歌〉,微弱卻堅定的打破了德國人和猶太人的種族藩籬,將3人的命運連結起來。


是什麼力量將這3個小孩連結起來?除了音樂外,應該是他們在苦難中的互相協助和安慰,是在苦難當中不被壓垮的愛,讓他們看穿絕望的黑影,而感受到盼望的亮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當受到逼迫的人決定面對苦難,也願意以自己的性命做為爭取同胞自由的武器而不懼死亡威脅時,逼迫者的刀槍和恐嚇就完全失去力量和作用了。

延伸閱讀
《愛樂時光》中的苦難與盼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

推薦閱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