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媽收到十幾個私訊,問我對"亞斯伯格不是病"這篇文的看法。我的回應是,雖是好文,但"標題"會誤導,所以我不轉載。事實上這篇標題昨天讓好多輕度自閉家長收到"別人"的勸告,教孩子被確診為亞斯伯格輕度自幣的家長怎麼教小孩~~ 當事人的努力家長的努力,也被忽視了...
有些人讀文章常常只讀標題...看完標題說聲"亞斯伯格不是病",文章的標題簡化了複雜的議題。有一定數量的亞斯特教生確實有特教需求~~ 不管是不是病特教需求是否被適當的運用,並使學生能成熟成長才是關鍵。
另外這只能說是個案。極度感謝並讚佩文中老師的用心。但輔導個案眾多的各行各業專業人員,也許都各有立場看法。
沒接收到特教需求,還有最關鍵的"遇到合適的人"(如文中的老師),但單一的接受標題,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花媽有氣喘病史,醫師ㄧ看到我就開氣管擴張劑,相對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別人可能很容易自癒,但我就比較容易氣喘。
所以醫師給出建議說我需要更"小心",於是媽媽給薑湯燉雞湯,老師在學校管束不讓我偷吃冰,不讓我參加漸凍人的冰桶活動,同學也盯著我不讓我偷偷的參加冰桶比賽,我自己也要記得平常或讓自己的小感冒引發氣喘。所以我就沒有轉成肺炎,也沒有轉成氣喘。
但是這會讓有人說"感冒"不存在,不是病嗎? 而說這種話的人甚至不是醫師? 體質病弱的人我們都會更加照顧不是嗎? 說"感冒"會自己好的人免疫力強真的很恭喜,但請理解還有已經狀況不佳,需要特殊對待需要醫療的人,請幫助他們~~
引述陳志榮特教老師說,如果解讀文章的重點擺在:"不能拿疾病當護身符,那麼那篇文章確實是勵志文無誤。 我們每天不斷的努力,不就是為了讓孩子們更接近一般人?而且我們有確實看到了許多孩子能做到了~
...................................
泛自閉社團中諸多討論。樂媽也提到這篇文的邏輯,謝謝樂媽同意授權轉載,以下為樂媽的說明:
樂媽借版來談一下文章架構的邏輯。
我覺得這篇當成「勵志文」看看就好。裡面的邏輯是很跳躍的。或者說,這是個案吧。
只因為一個老師的大吼:「沒有這種病」,和一顆神奇的「智慧豆」,四年之後,這個小孩就:
「進步飛快,不但漸漸懂得如何適切的表達情緒、還培養出幽默感,對於不安的情境、令人挫折的失敗,都能以較為正向的態度去面對了。」(內文敘述)
四年來,孩子、家長、老師做了哪些事、完全沒有著墨、跳躍太快,就直接變成
「表演大提琴」「堅毅、平穩的眼神」。
感覺好像「這一吼」和「智慧豆」,就跟「傑克的魔豆」一樣神奇。
但我相信孩子、家長、老師們必定也做了哪些努力的。
我覺得這篇的用意,也許是在說孩子、家長、老師「去除標籤」,不要因為「任何症」「任何病」就要通融、包容。
話又說回來,一個升上小三的孩子,會很明確的知道自己是「亞斯柏格症」嗎?我對此置疑。
老師或家長也許知道,但我不覺得升上小三的孩子知道「亞斯柏格症」是什麼症頭,並且就因為一句大吼「沒有這種病」就好像瞬間「亞斯柏格症就好了」。
我同意 Weijing Wang老師的看法,也許小小時候誤診、或是幾年前的醫療診斷沒有那麼嚴謹。
再者,我認為「拉大提琴」如果有持續學習、練習的話,本來就會眼神平穩,因為他正在專注。
至於遇到雷同的情況、要排隊、要搶著看之類的情形、社交的能力、人際的互動,文章中卻沒有再說明。
這個邏輯就好比:
「樂媽牙齒好痛、一直尖叫、耍賴、痛哭,
王老師大吼一聲:『根本沒有牙痛這種病!』
並且給了樂媽一個巧克力豆,
於是樂媽彈烏克麗麗時眼神堅毅平穩。」
這前後邏輯真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