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孩子做什麼都要爭第一!!我們要怎麼改變他這個行為?

遇到孩子做什麼都要爭第一,首先當然是要先了解孩子想贏的原因,根據原因調整行為,但如果還不知道原因,可以先採取治標的行為,免得孩子損傷了人際關係。

爭第一最主要是外界或家長對於第一和第二三有顯著差異態度和行為。每個孩子不僅是亞斯,小時候都不喜歡輸,但是沒有人讓他知道輸的好處,就像第二、三名或是任何結果的好處。
AI圖檔

所以我提供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

1.把第二名第三名的獎品送的比第一名的獎品變成是他更想要的。策略性的把非第一名變成大家的爭取目標。

2.當孩子執著在金牌時,就把銅牌設定為首獎,把孩子的堅持弄亂。讓他能重新定義思考。

3.讓孩子看看各行各業的拔尖人物的傳記或報導,幾乎都能讀到這些成功人士,都是從失敗中收取經驗改進而更有成就的。(今年奧運台灣選手的故事各個都是見證)

4.跟孩子玩剪刀石頭布,請看這個影片 https://reurl.cc/XRmEee ,跟孩子互動,讓他明白 "輸掉" 可能比贏更難。 有時候輸掉才能贏得遊戲哦!

 

5.告訴孩子,雖然贏得了遊戲,但態度不佳會有失去友誼的可能

這些策略重點是讓孩子「鬆動對第一名的執著」,並且逐步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輸贏。其實喜歡第一名不是壞事(甚至是件好事),但是也要輸得起保有健康心態更重要。

6.台灣有句俗諺,第一名做醫生,最後一名也是做醫生。這句話當然不是叫人考最後一名的意思。而是考試不必一定要考100分,可以訂在80分以上就好,60分以上就好,讓孩子有彈性的概念。

另外我再補充一些方向,幫助孩子把「贏」和「輸」都變成養分

1. 把「過程」變成獎賞
有時候孩子只看到結果,所以把焦點移到「努力的過程」會很有幫助。
例如:比完賽後先問他「你今天有沒有跑得比昨天快?」、「你有沒有試試新方法?」。透過強調進步,而不是名次,讓孩子體驗「超越自己」的成就感。

2. 設計「合作型」的遊戲
不是只有一個人第一,而是大家一起達成某個目標,例如:團隊拼圖、合作通關遊戲。讓孩子學習「輸掉也沒關係,只要我們團隊成功就好」,慢慢把價值觀延伸到生活裡。

3. 用情境故事來練習
和孩子一起創作或閱讀繪本故事,例如主角不是第一名,但因為「堅持」「幫助朋友」或「展現好態度」而受到大家喜愛。故事會讓孩子更容易代入。

4. 給孩子「安全的失敗經驗」
在遊戲或活動中,刻意安排一些「輸掉」的情境,並帶著孩子一起討論:「輸了以後,會有什麼新發現?」。這能讓孩子把失敗當成可以探索的機會,而不是威脅。

5. 用比喻幫助轉念
像音樂中不只是「最高音」才好聽,而是整首曲子有高低起伏才動人。告訴孩子:「如果大家都只唱最高音,音樂就不好聽了」。這樣的比喻會讓孩子明白「不是每次都要第一,人生才有美麗的旋律」。

想先問問:你觀察到孩子堅持要爭第一的時候,通常是在哪些場景呢?是學校考試、遊戲活動,還是日常生活的小競賽?我們可以依照不同場景,再針對孩子使用更具體的做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

推薦閱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