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

當孩子「做不到的時候」,可給予的具體協助

父母常常心裡納悶:「為什麼我說了好多次,孩
AI繪圖

子還是學不會?」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大部分是孩子做不到,有他們自己的困難。

特別是亞斯伯格症、ADHD、學習障礙(LD)等發展障礙的孩子,他們在努力上並不比別人少,但卻很不擅長察覺大人眼中「理所當然」的潛規則,或是話語背後的隱含意義。這也導致他們即使被提醒無數次,仍舊無法理解到底哪裡做得不好,因而感到困惑。

父母若能透過學習,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就能幫助孩子在社會技巧上慢慢進步。理解並接納孩子的特性,是讓他們更能應付人際與生活的重要起點。

理解孩子的基準,而非大人的標準

教導孩子時,重點不在於父母心中的標準,而是孩子實際能理解的程度。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調整提醒的方式,避免模糊、抽象的語句,改用簡單、具體的指令。

避免模糊、抽象的語句整理了對照表,幫助我們分辨:

抽象、模糊的提醒 具體、簡短的表達
打弟弟是不對的

弟弟被打會很痛,所以不要打他。

請寫好作業 幾點要寫作業?五點?還是五點半?
吃東西的時候別挑食 你吃下很多OO喔。
快點換衣服 要上學了,去換衣服吧。
要說幾次你才會懂 如果弄髒,要清理乾淨喔。
人家小明都會,為什麼你不會? 要OOO做才對。

從表格中可以看到,當我們把「抽象的責備」換成「具體的行動描述」,孩子更能理解並照著做,也能感受到鼓勵。

盡量用短句,且說話時進入孩子的視線

孩子不擅長理解冗長的句子,因此在下達指示時,父母最好先進入孩子的視線,再用簡短的話語傳達。

例如:先蹲下來與孩子對上眼睛,然後說:「我們要出門了,去穿鞋子吧。」這樣的效果,會比遠遠喊一句「快點穿鞋!」好得多。

有九成的訊息傳遞仰賴聲音、語調和表情

我們常以為溝通是靠語言,但事實上,有九成的訊息傳遞仰賴聲音、語調和表情。父母的臉部動作、聲音大小與語氣,會深深影響孩子的接收與情緒。

因此,提醒自己:在孩子眼裡,我現在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是焦躁嚴厲,還是溫和耐心?

孩子做不到的時候,我們最需要給予的,不是比較與責備,而是具體、簡單、帶著理解的協助。當我們願意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溝通,他們不只更能配合,也會在過程中累積自信。孩子的每一步努力,都是成長的證據。

我們可使用的方法有

工具一:ABC分析法

父母可以透過 ABC分析法 來理解孩子不擅長的行為。每天記錄日期、時間、行動前的情況(Antecedent)、孩子的行為(Behavior)、以及後果(Consequence)。只要持續記錄兩週左右,就能看出模式,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做」,並找到更有效的因應方法。(後續再寫文說明)

工具二:點數制與可視化

讓孩子挑戰不擅長的事情時,可以透過點數制建立「行動與結果相關」的意識。若再搭配可視化工具(例如使用小卡片、白板或簡單圖示),孩子更能把焦點放在行為上,培養出「行為會影響結果」的觀念。

同時,日常生活也需要一套清楚的結構:空間結構化、時間結構化、活動結構化。舉例來說,使用行程表來呈現每天的變化,幫助孩子理解「今天和平常不一樣」。

如果覺得每天手寫太辛苦,可以用白板快速更新,或將家長和孩子的行程表並排放置,讓孩子更安心。
 
工具三:恐慌前的預防與支持

當孩子陷入恐慌,其實是 壓力過大或不安累積的信號。父母能做的,是事先分析什麼情境容易引發恐慌,並盡量預防。

例如:換班級、環境突變,都可能讓孩子不知所措。

當孩子真的陷入恐慌時,父母要先冷靜下來,陪伴並照顧他,直到情緒慢慢恢復。等到孩子平靜後,別忘了靠在他身旁,柔聲對他說一句:「你很了不起喔。」這樣的支持,會讓孩子逐漸感受到安全與被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

推薦閱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