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

五個超實用的【神經多樣性,AI問答機器人幫手】/花媽卓惠珠和亞斯星來的殺人鯨共同製作

若有特殊需求學生的教育教養問題要問,歡迎使用以下我們為您們製作的AI小幫手為您解惑哦!!

以下是由花媽卓惠珠亞斯星來的殺人鯨共同創建的AI問答機器人:

1、隱性障礙小幫手 https://reurl.cc/4NvNbj 


2、IEP 個別化教育計劃「會議」幫手 https://reurl.cc/bmamml
  • 協助家長以客觀、清晰的方式描述孩子的狀況,以讓參加IEP會議時知道怎麼跟老師描述孩子的狀況

3、三明治法則溝通幫手 https://reurl.cc/3Mpl6X
  • 三明治法則是用「肯定—建議—再肯定」包裝訊息的一種溝通技巧。先給予真誠肯定,再清楚提出具體可改進處,最後以鼓勵與信任收尾。此GPT會協助您完成正向溝通。是親師、親子、師生溝通的好工具

4、 社交場景分析教練 https://reurl.cc/gYpjEQ

2025年9月8日

戴著面具的自閉人:一場卸下面具的邀請/讀《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

作者戴文‧普萊斯,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同時也是成人自閉症者與跨性別者。這樣的身份交織,讓他在《戴著面具的自閉人》裡,能夠寫下真實而細膩的生命故事,帶出許多獨特的觀點。

書中談到「蒙面」(masking)的現象。對很多自閉症、亞斯伯格,甚至 ADHD 的人來說,社會總是暗示他們:「你的特質是不正常的。」

於是他們開始學習表演,練習眼神交流、微笑、說話的語調,好讓自己看起來像「一般人」。

這些技巧雖然能暫時融入,但代價是長年的疲憊、孤單,甚至會慢慢遺忘自己原本的樣子。

普萊斯提醒我們:自閉症不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而是人存在的核心。面具或許能戴上,但也能慢慢卸下。真正的自由,不在於假裝成誰,而是被允許成為自己。

這本書不是停留在必須假裝NT (Neurotypical → 指「神經典型的人」),的痛苦,也帶來具體的實踐方法。

2025年9月6日

搞不懂適當的距離感,自閉症孩子的個人空間與距離感教學/《發展障礙完全自立手冊/商務篇》

 一、個人空間距離表(大致基準)

1、對象距離家人、親密的朋友、情侶 約 50cm~1m(伸手可及)
2、熟人、同學、同事 約 1~2m(伸手也碰不到

《發展障礙完全自立手冊/商務篇》


3、不認識或關係不好的人 約 2~4m
4、公共距離(演講、公開場合) 4m 以上

二、為什麼難以掌握距離感?

  • ASD特徵:對於情境和他人感受的變化不容易察覺。
  • 差異表現:有的人距離感過小,容易覺得對方「太近」或「太遠」都不舒服。
  • 結果:容易引發誤會,例如坐太近被懷疑有意圖,或退得太遠讓人覺得冷淡。
三、常見情境案例

自閉症和 ADHD 診斷人數急劇上升的原因是什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變得更「不正常」?《製造診斷的世代》

自閉症和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人數在過去幾十年急劇上升,但這不一定代表我們變得更「不正常」。主要原因包括:

1、疾病定義擴大(診斷蠕行):

自閉症:從早期肯納描述的「極端自閉孤僻」重症案例,逐漸演變為涵蓋更廣泛的「自閉症類群障礙」(ASD)。

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多次修訂放寬了診斷標準,納入更多輕症、高智商、語言發展正常的人,並允許成人診斷。例如,DSM-5 取消了年齡限制,允許個案從小學會掩飾症狀的可能性,並將感官處理障礙納入特徵

ADHD:從早期的「兒童期過動反應」演變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診斷年齡從青少年期擴展到任何年齡,並允許輕微症狀者獲得診斷。

2025年9月2日

明白學生是做不到,而非不願意做到/「達成目標不卡住」的青春實作課

重點是做不到,而非不願做到。不卡住策略的成功關鍵在於,明白學生是做不到,而非不願意做到的觀念。p.32

令人難過的是,有執行功能困難的學生,通常被貼上許多負面標籤(如:懶惰、漫不經心、固執難以變通),儘管這些困難實際上是源自於腦部的差異所造成。

如果我們能接受學生是不能,而非不願做到,我們所教導的不卡住技巧與策略,就能夠將不能轉換為功能。

關鍵的想法是,與其用故意或不順從來解釋學生的行為,不如聚焦於學生的神經多樣性,及其個別的長處與弱點。

學生行為對照表:表面 vs 背後原因

推薦 《製造診斷的世代》自閉症與神經多樣性:診斷之外,我們該如何理解差異?

在現代社會,「診斷」彷彿成了一個無所不在的字眼。越來越多孩子與成人被貼上自閉症、ADHD 等標籤,有人感到如釋重負,有人卻覺得困惑甚至受限。這背後,牽涉到一個越來越熱門的概念──「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

神經多樣性既是一種社會倡議,也牽動著醫學診斷的邊界。然而,當兩者交會時,卻常常產生矛盾。

「神經多樣性」這個詞彙由澳洲社會學家茱蒂・辛格(Judy Singer)於 1998 年提出,靈感來自「生物多樣性」。核心理念是:每個人的大腦都不同,沒有一個「唯一正確」的模式。有人更敏感,有人更專注,有人更有創造力,這些差異應該被看見與尊重,而不是一味標記成「病」。

這個概念的力量在於,提醒我們:
  • 行為與感受沒有絕對對錯
  • 各種特質都有長處與短處
  • 不同生活方式都該被尊重
在社會運動與倡議領域,神經多樣性帶來了正面價值,讓更多人意識到「差異並不等於缺陷」。

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神經多樣性被過度簡化,甚至誤導大眾。TikTok 上標籤「自閉症」的影片動輒數百億次觀看,但真正提供正確資訊的比例極低。許多人因此誤以為:
  • 每個人都有一些自閉特質。
  • 被確診也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
這種氛圍,稀釋了診斷的嚴肅性。

2025年8月31日

遇到「不買是你的損失!」不需告知原因直接拒絕《發展障礙完全自立手冊/容易被銷售業務搭訕》

文摘:《發展障礙完全自立手冊/容易被銷售業務搭訕》p138-142

○ 不需告知原因直接拒絕

○ 如無特別的理由突然出現沒有約好的人,可以離開沒有關係


「如果賣不掉的話,我就麻煩大了。」、「你不買的話,是你的損失喔!」、「如果你不加入這個宗教的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都是筆在被推銷時曾聽過的話術。通常聽到這樣的話,大多數的人在情感上都會受到動搖,無法冷靜地想著「該怎麼辦呢?」

這種會用言語或是觀念動搖他人,讓人有「如果不這麼做,就會發生不幸的事情」的想法,這種使他人精神上受到影響,產生與他相同想法方式可以說是一種「詛咒」

推薦閱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