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從早期肯納描述的「極端自閉孤僻」重症案例,逐漸演變為涵蓋更廣泛的「自閉症類群障礙」(ASD)。
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多次修訂放寬了診斷標準,納入更多輕症、高智商、語言發展正常的人,並允許成人診斷。例如,DSM-5 取消了年齡限制,允許個案從小學會掩飾症狀的可能性,並將感官處理障礙納入特徵。
2、大眾意識提升與篩檢普及:隨著對這些疾病的認識增加和篩檢計畫的推廣,更多過去未被診斷的人,特別是女性和成人,現在得以獲得診斷。
3、社會和教育誘因:獲得診斷常是取得特殊教育、醫療補助和保險給付的門檻。學校可能基於增加教職員額或延長測驗時間等目的,鼓勵學生進行診斷。這使得許多家長在尋求支持時,不得不選擇讓孩子接受診斷。
4、社交媒體的影響:社交媒體上關於自閉症和 ADHD 的討論和自我診斷問卷盛行,使人們更容易將日常的困難(如健忘、社交焦慮)歸因於這些診斷,進一步推高了診斷率。
然而,許多專家質疑這種增長是否反映了真實盛行率的惡化。批評者認為,這種現象是「正常」行為被病理化的結果,將人類自然的差異和應對生活挑戰的方式醫療化。
例如,將不成熟視為神經發展問題,或將輕微的社交笨拙歸類為自閉症。這也導致診斷群體日益異質化,使得針對這些疾病的科學研究和治療策略變得更加困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供意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