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

自閉症和過動症的重疊特徵和差異/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Devon Price文

自閉症和過動症會同時發生,並且有很多特徵重疊。

這兩種障礙都和一個人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ing)有關,也就是他們提前計畫,把大目標分解多個小步驟,合理安排任務順序,以及自我激勵完成任務的能力。

然而,即使我們在活動中苦苦掙扎,也有脈絡和文化背景可尋:在一個徹底的個人主義(rugged individualism)未能得到彰顯的世界裡,找鑰匙需要幫忙可能不是一種障礙。

自閉症和過動症患者都很容易因刺激而分心,但也容易過度關注自己眼中有趣的活動,全神貫注幾個小時而忘了上廁所或吃飯。

一般來說,自閉症患者往往認為,自己比過動症患者更能控制自己過度關注的事物。過動症患者更有可能形容無聊和刺激不足是一種痛苦,但有些自閉症患者則是真的享受靜止不動和安靜。這兩種神經類型都會漏診,而那些在小時候沒有被診斷出來的人,通常要戴著幾十年的面具,直到釐清自己的身分認同。

雖然專家並不認為過動症,會直接影響情緒處理和社交技巧的發展,但過動症患者最顯著的經驗是,拒絕敏感焦慮(rejection sensitive dysphoria, RSD),當接收到其他人負面(甚至是中性)的反饋,會感到強烈的恐慌和痛苦。因為過動症患者覺得被拒絕是如此可怕和痛苦,所以他們在社會上的行為可能像蒙面自閉症患者一樣節制和討好他人。

自閉症患者可能很難猜測其他人的感受,或是難以理解沒有明說的社會規範,但過動症患者也可能被指控為「忘我」,自己長篇大論卻沒有注意到別人並不感興趣

自閉症者的大腦發育和修剪似乎受到「干擾」/ 自閉者的面具,為何戴上,如何卸下/Devon Price文

自閉症患者的大腦有獨特的連結模式,不同於我們普遍在神經典型者大腦觀察到的連結模式。嬰兒出生時大腦通常高度連結;大部分人類發展過程是根據生活經驗和學習,慢慢修剪掉無益的連結,以便能更有效地回應環境的過程。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在自閉症患者的大腦中,某些區域在整個生命週期中仍然保持高度連結,而其他區域可能(相對而言)連結不足。

很難總結這些連結模式,因為正如魏茨曼科學研究所(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神經生物學家的發現所示,每位自閉症患者的大腦都表現出不同的連結模式。

我們的大腦線路實際上似乎比神經典型者的大腦線路更加多樣化,研究人員認為神經典型者的大腦具有一致的修剪模式。魏茨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推測,這意味著自閉症患者的大腦會對我們的環境做出不同反應;人們則認為神經典型者的大腦很容易適應從外在世界接收到的感官和社會輸入,自閉症患者的大腦發育和修剪似乎受到「干擾」。

2025年11月6日

分齡分功能亞斯、自閉、過動、情障等隱性障礙殊教育需求成長團體(114/11/06更新)

目前涵蓋在幫助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 臉書 https://bit.ly/3bbp14E 之下,有幾個分齡的社團歡迎加入。加入社團之前,請您務必讀一下臉書加入社團的規則,看過別人的討論再發問之類的。並請尊重每個人的隱私。

花媽只是創社,每個社團都靠大家彼此的互助互信共同分享與維持。謝謝大家~~!! 另外,花媽卓惠珠,常常都有舉辦ASD實體相關活動 。您可以參考參加這些活動。

一、以性質分類社團

2025年11月5日

如何為拒學的孩子找家教, 啟動學習動機的三大策略

許多父母在為拒學孩子找家教時,會陷入「趕進度、補落後」的迷思。然而,對拒學的孩子而言,我們需要調整策略,將重點放在「重新啟動他對學習的動機」

以下我為國中拒學的兒子找家教,點燃學習火苗的「心」法

1. 重新找出學習動機:從「心」出發,連結興趣與學習

對拒學的孩子來說,「上課」本身可能就代表著壓力與挫敗。這時,如果家教老師只是一板一眼地教課本內容,往往適得其反。

A、發掘孩子的亮點: 先與孩子充分溝通,找出他真正感興趣的領域,或是他表現出色、獲得成就感的科目。哪怕只是電玩遊戲、運動戰術分析、或是對某個歷史事件的獨到見解,這些都是切入點。

B、從強項科目入手

普特之間的分寸拿捏:比照一般生要求的風險?/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文

現今校園內,班級導師與科任老師真的不容易。得衡量班上所有學生的就學權益,同時需考量特殊需求孩子的身心特質。在教學進度進行中,又得考量整個教室生態的和諧與平衡。往往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浮浮沉沉,稍一不慎,動輒得咎,不討好,裡外不是人。

有時是來自於一般生家長的投訴、抗議,另外一方面,又得面對特殊需求學生家長對孩子特殊教育權益的捍衛。兩邊的訴求似乎都合理,但實務中,似乎又存在著融合的艱鉅。

如果校園內特教支援系統又匱乏,對於處在教學現場的老師,真的如同墜入汪洋大海。浮浮沉沉,急需浮木協助。

你願不願意讓這樣的孩子待在自己的班上?
我相信,一定有老師會釋放出善意。如果有相對的後勤支援,例如資源班、專業團隊,我相信會有更多的老師願意協助。老師需迫切知道當孩子情緒上來,第一時間該如何因應。

孩子持續在教室走動,該怎麼辦?對於孩子不時出現的自我刺激,老師該如何是好?對於孩子的課業要求,需要做到怎樣的程度?全班性的獎勵與處罰,是否這類型的孩子真的不能運用?比照一般生要求的風險?

在ASD特質孩子身上要求罰寫,真的得三思

2025年11月3日

特殊生情緒不穩,可以培訓學伴(小天使)幫忙

孩子情緒不穩,不是直接找老師幫忙,而是平常就要培訓學伴幫忙

兒子(持輕度自閉手冊)從國小到大學上課都有"左右護法"(俗稱小天使)協助他。

1、為什麼要找?
因為老師們很忙,一班30個學生,幾乎都會有兩個特殊生,加上有學習困難、叛逆、組成小團體、甚至霸凌偷竊的學生,老師很難面面俱到,所以找學伴或稱小天使來幫忙比較有效率,也可以營造班級同學互助互諒的氛圍。

2、怎麼找?
一三五七年級,我會先請導師幫忙找2-4個(具同理心與耐心、且情緒穩定又具備彈性的同學幫忙。切記要教他們邊界感,也就是得教導如何協助的辦法。)但只要兩個禮拜,家長就會因為其中兩名,可能管太多動不動就告狀的報馬仔,或什麼都替孩子做完的僕人,發現只剩下一兩個。

2025年10月30日

當自閉與過動共存時,AuDHD需要額外支持/提恩如老師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自閉症光譜症(ASD)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各自有不同的神經發展表癥。許多人傾向於將它們視為不同的神經型態(neurotypes),而非疾病。換言之,人類不同的思考與感知方式。

儘管如此,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ce)實際上的確會為當事人帶來挑戰,它在反映出人類思考、學習與創造力上多姿多采的同時,也反映著各式不可忽略的生理特性,這些生理特性有時的確會帶來人生中巨大的困難;它也許具備有祝福的本質,但無疑它也帶來了障礙、挫折、以及徒勞。 

多樣的神經發展偶有跨領域的時候,在錯綜複雜的腦迴路上相遇相識,𢹂手共行,這些特別中的特別,我們稱之為共症。 研究指出,大約有 10% 的人口具有 ADHD,而在自閉症者中ADHD的比例則約 40% ,有些研究甚至認為可能高達 70%。相反地,雖然只有約 2–3% 的人是自閉症者,但在 ADHD 族群中,約有 20–50% 同時具備自閉特質。 

當ADHD 與自閉症共存時(我們現在叫它AuDHD)個體的行為表現、感知經驗與支持需求都會更加多樣且複雜。 由之前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有 ADHD 的人比一般人更有可能同時具有自閉特質;同樣地,自閉症者也比非自閉者更容易出現 ADHD 的特徵。這顯示兩者之間的關聯相當密切。 

然而,在 2013 年以前,《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明文規定自閉症與 ADHD 的診斷不能同時出現在固定某人身上。但在現實世界中,即使有這樣的限制,當時的臨床研究仍舊發現,同時被診斷為自閉症與 ADHD 的共病率,在某些研究中高達 45%。 這樣的結果意味著即便醫療系統不允許雙重診斷,臨床上仍可能有近一半的個案,顯示出特質並存的情況。

這也讓我們在後續的研究與實務上,逐漸承認 AuDHD(同時具有自閉與 ADHD 特質者)的存在,並開始探索這類群體的獨特需求,他們的優勢與困難,可愛和不足。 

為什麼會共症?其開始,我們必須注意到ADHD 和自閉症之間,它們的特質中彼此重疊的部分,例如:

推薦閱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