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花媽卓惠珠介紹(2025.08.08更新)

網友暱稱我花媽,但我本名卓惠珠  (卓惠珠維基百科),經營多個社群部落格及粉絲頁,如 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  等。

是《 當過動媽遇到亞斯兒,有時還有亞斯爸》、《山不轉我轉,反轉亞斯的厚帽子》、《當H花媽遇到AS孩子》、《泛自閉人生的書寫課》、《賞析電影與書寫人生》五本書的作者。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是在機構和各層級學校坐隱性障礙族群的特教演講。
我的兩個孩子都是程式設計師。老大在國小時確診,目前持永久輕度自閉身心障礙手冊證明,難以區分是高功能自閉或亞斯伯格

兒子在國小期間,我全程在同一個學校擔任長期代課老師。 歷經科任.級任.資源班老師,並曾任教務處教學組.輔導室特教組行政。
兒子從國小到高中都有拒學情形。但一路上親友師長以愛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後,有了穩定的表現。能表達自己的情緒,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過動媽遇到亞斯兒,有時還有亞斯爸

一路走來受到親人跟ASD家長和特教老師以及各方專業人員的協助,所以當兒子狀況開始穩定後,我決心盡自己的能力回饋給ASD族群。

過去我無法相信孩子能有好的展現。如今我對現狀充滿感激,所以也希望你們能跟我一樣對未來抱持希望。

2025年8月4日

像我這樣一個時間控管影響情緒的亞斯/羊羊文

像我這樣的一個亞斯青年,重考生的生活會是怎麼樣的呢?

首先,因為我規定了自己要5:30起床,所以我一定會5:30起床,只要沒有起床到我就會很狂躁又很憂鬱,因為我沒有走在行程表上。
亞斯時間控管影響情緒

再來,我需要一邊跟自己時不時,會莫名其妙出現的情緒打架,一邊逼自己全神貫注在讀書。說實在的,效率追不上一般人,但我不是一般人,所以也沒有辦法。 

如果都讀完了要幹嘛呢?

其實我會很慌亂,因為我瞬間沒有可以跟著走的行程表了,我只剩下一片空白,這時,情緒就會變成一個武器,狠狠刺向我,讓我被折磨的不成人樣。

2025年8月1日

從溝通困難到發熱發光:三位自閉青年的生命故事與各種陪伴的力量

我認識的ASD的孩子有數幾百個,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歷程。 比方說知名的游高晏在 2歲半時,被確診為重度自閉症合併多重障礙,他至今無口語能力。
變好變壞因素環環相扣

但7歲學用打字溝通,寫作成為他與世界溝通的方式。到他 11歲時,已出版自傳《我和地球人相處的日子》, 現在清華研究所中文碩班。他的成長過程,有家長老師醫師心理師陪伴著,不是單一支援。(類似經歷還有著名的東田直樹) 

再則是蔡傑,約2歲多時,蔡傑被正式診斷為重度自閉症,語言障礙明顯。3至4歲年齡段的診斷報告指出,他呈現重度自閉症伴隨智能障礙、不會社交互動,出現嚴重自我刺激行為, 

2025年7月30日

放手的代價?以運動介入ADHD共病亞斯伯格症歷程與大學轉折/施靜琪文

最近接觸了MOE的計畫,整理資料時,翻出兒子兩年多前的比賽影片。那時的他,奮力一躍,打破全國紀錄,取得亞錦賽與世錦賽的蹼泳400公尺雙蹼A標參賽資格。
放手的代價?以運動介入ADHD共病AS歷程與大學轉折

再看看眼前這個在暑假裡「躺平」的少年,我這個母親,不禁陷入自責。從七歲被診斷為ADHD、疑似亞斯伯格症,一直到十二歲重新評估後確診為自閉症,一路上,我們經歷了無數晨昏的奔波。

早晨五點半,我為他準備早餐;六點,我開車從林口送他到清溪國小的泳池晨訓,傍晚再接他回家。這樣的日子,從小學持續到高中,整整七年,2555天。

2025年7月29日

什麼是神經多樣性?

你是否曾經遇過一個人,說話的節奏和你不太一樣?或是一個孩子,總是對聲音、光線特別敏感?又或者,有些人總是對細節特別著迷,卻難以和人閒聊幾句?這些現象,也許正是神經多樣性的展現。
AI圖檔

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是一種從尊重差異出發的理念。它主張:人類在思考、感知、學習、溝通和行為方式上,原本就存在著自然的差異,這些差異不是錯誤,也不是缺陷,而是人類多元本質的一部分。

就像生物多樣性讓這個世界更豐富、具韌性,神經多樣性也是大腦的多樣性,共構了這個社會的豐富面貌。

這個概念最早由澳洲社會學家朱迪・辛格(Judy Singer)在1990年代提出。起初,她想為自閉症者爭取一種不帶偏見的理解視角。隨著這個理念的發展,它也逐漸涵蓋了ADHD、閱讀障礙、妥瑞症、語言發展障礙、動作協調障礙等多種神經發展特質。

掌握語言的開始:從一顆蘋果出發(提恩如老師摘譯)

語言的學習,不只是背單字、念句子,更是透過感官與世界真實互動中慢慢醞釀出來的。尤其對於發展中的孩子,語言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活出來的」。
AI製圖

如果你正陪伴著一位對語言還在摸索的小小探索者,不妨從一顆蘋果開始。
 
一顆蘋果,引出一整個語言世界。

你想讓孩子認識「蘋果」這個詞彙,除了指著圖畫說名字,還可以這樣做:

01、準備不同顏色的蘋果:紅的、青的、黃的……讓孩子知道,「蘋果」不只有一種樣子。

2025年7月26日

指貓為馬?AI會不會亂說話?亞斯星來的殺人鯨文

大型語言模型,像是 ChatGPT,從 2024 年開始席捲全球。也許你聽過,也許你還沒接觸,但一個核心問題始終縈繞在 AI 使用者心中:AI 究竟會不會說謊?這個問題,其實比「自閉症會不會說謊」要來
指貓為馬?AI會不會亂說話?殺人鯨文

得容易一點。

結論是:他不會故意欺騙你,但他會一本正經地亂講話,而且是看起來超有自信的那種。

AI 可能會很誠懇地告訴你:「根據拉斐爾在 1995 年發表的論文《The Big Orca》,每天攝取超過 70 公升的氰化物可能導致死亡。」(澄清一下,這是我亂掰的,不是 AI 講的。為了防止有人信以為真,我特地講得荒謬一點。但每天攝取這麼多氰化物真的會死掉。)

AI 會講出這種句子,是因為它的設計原理本來就不是「找出真相」,而是「拼湊出一個看起來合理的句子」。詳細原理因為這裡不是資訊頻道,我就先不深入說明。但總之,這不是你換用一個更厲害的模型就可以完全解決的問題(模型廠商確實一直在努力提升正確率,但錯誤依然會發生)。

作為使用者,我們如何辨別資訊的真偽?

推薦閱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